我有一位女性病患今年52歲,大約在七年前也就是45歲將近更年期時因為月經週期不規律來看診,除了月經問題,她同時有多發性子宮肌瘤,與皮膚濕疹、汗皰疹、甲狀腺結節等問題,平常也很容易拉肚子。病患的身體狀況在中醫體質辨證屬於脾腎陽虛導致濕氣凝聚,女性四十歲之後女性荷爾蒙減退所產生的月經不規律,中醫歸於腎虛,而脾陽虛導致濕氣內停,所以有濕疹、汗皰疹、腹瀉等狀況,身體的陽氣不足導致影響血液循環而成血瘀,造成多發性子宮肌瘤。
中間這幾年病患斷續因為感冒、濕疹發作等問題就診,最常因手部慢性濕疹乾裂的問題就診,之後有大半年時間都未回診,大約兩年前又突然出現在診間,告知前陣子在定期的追蹤甲狀腺結節時竟發現罹患甲狀腺癌目前已經手術切除甲狀腺,這次回診希望調理停經後的身體狀況以及皮膚濕疹問題。
體溫高的低中醫認為與身體的陽氣有直接關係,陽氣充足的人體溫一定高,陽虛者一定體溫低且怕冷,並且常伴隨各種寒症。小孩為純陽之體,健康的小孩子一定體溫高、活力旺,而成年人因為飲食作息不佳,加上吹冷氣等各種環境因素傷了陽氣,體溫就會逐年下降,身體變不健康。日本的石原結實醫師認為身體寒冷容易招致各種疾病,提出「體溫每降低1度,免疫力就衰退30%。相反地,如果平均體溫升高1度,免疫力就能增強5~6倍」。
癌症的產生源自免疫系統無法清除癌細胞所致,這種自免疫系統的功能低下在中醫屬於陽虛或是稱正氣不足,所以這個時期身體的表現應該是以虛症、寒症為主,寒性體質容易形成「痰濕瘀毒結聚」型的腫瘤,但進展速度較慢,病程潛伏期較長。也有研究指出,很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體溫偏低,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所以寒性體質容易罹癌似乎比較合理。
我從事中醫工作近20年,也見證多位病患罹癌前後的身體變化,根據我的臨床觀察,他們長期的身體狀況反而都表現出熱性體質的特稱,例如體溫高、心跳快、便秘、皮膚炎症、肥胖等等,以中醫體質觀點若長期累積熱毒而無法清解,容易導致「毒邪內生」,形成腫瘤。西醫常說慢性發炎是癌症的前兆,慢性低度發炎與免疫失衡是目前已知的癌症發生條件之一。長期心跳快雖然不直接引發癌症,但反映出身體處於高壓、失衡狀態,弱化免疫監視機制,對癌症的生成有利。當然肥胖是多種慢性疾病以及癌症的好發因子,尤其是乳癌、子宮內膜癌以及大腸癌,因此即便是已經罹患乳癌的患者回診癌症調理,有肥胖問題我也會建議一定要控制體重。
所以如果有長期反覆難以治癒的發炎性疾病,真的要好好審視自己的健康狀況與生活習慣,畢竟醫師的藥物僅能處理部分的身體失衡,長期健康的維護真的需要健康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情緒減壓,這些聽起來是簡單的老生常談,但卻需要高度自律的健康守則。